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古法治水”,都江堰放水节必看!

2025-09-08 20:23 来源:对思网 点击:

“古法治水”,都江堰放水节必看!

4月4日

2025都江堰放水节

正式启幕

将通过“放水大典”“非遗巡展”

“艺韵灌区”等系列活动

展现千年来灌溉的发展与变化、

治水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每年清明这一天

为庆祝一年一度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

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

都会举行盛大庆典仪式

清代诗人山春在《灌阳竹枝词》中

就写尽了都江堰放水盛况:

“都江堰水沃西川,

人到开时涌岸边。

喜看杩槎频拆处,

欢声雷动说耕田。”

2024都江堰放水节上,主祭人向李冰塑像祭拜 图片源自新华社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正式“官宣”

始于公元978年

每到冬季

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

淘修河床,加固河堤

到清明时节岁修结束

便举行仪式拆除杩槎

让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

后来放水仪式演化成

灌区人民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以祭祀李冰父子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经过历史沉淀

2006年

都江堰放水节被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常来说

放水节在都江堰水利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中举行

祭水、拜水、放水等各环节按照古法进行

上千位观礼嘉宾和游客

可以身着汉服沉浸式参与放水大典

那么

都江堰放水节有哪些看点?

第一步:拦水岁修

为了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

蜀人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

科学原理和治水规则

每年都会对都江堰渠首及内江

进行大规模的岁修

岁修就是指在冬季枯水季节和农闲时期

用杩槎竹笼截断内江河水

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

之所以要进行岁修

是因为泥沙淤积会改变河道形态

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效用

每年的岁修就是

千年古堰至今能发挥作用的一大法宝

放水使用的杩槎 图片源自新华每日电讯

第二步:为春耕放水

岁修结束后

进入春耕生产的清明节时

当地就会举行岁修竣工和祭祀李冰的典礼

仪式之一就是拆除堵水的杩槎和竹笼

放水入内江

在河心中一群青壮年堰工高声喊出

“砍杩槎,放水啰!”的口号

奋力砍断竹索

数十名堰工齐力拉动绳索放倒杩槎

瞬时岷江水奔流而下

演员表演砍杩槎放水 图片源自新华每日电讯

这种具有庆祝表演性质的

砍杩槎放水活动

体现了水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当江水奔涌入内江时

总会引起观看放水仪式的群众“欢声雷动”

第三步:是驯水也是治水

当堰工们拉倒杩槎

从杩槎缺口处涌入的第一股水流叫做“水头”

堤岸上的堰工一边吼着开水号子

一边手执竹竿向水头猛打几下

并告诉水头

此行千里要驯顺听话

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

安流顺轨,为民造福

旧时参与祭祀放水的官员

会在放水后立即骑马坐轿

赶在水头之前到达成都

否则可能预示着来年水不够用

这样的祈福举动

表示人们与水患对抗的心理

也表达了期待灌溉水充足

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放水节作为一项传统民俗

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如今已不仅是都江堰的一道最独特风景

据了解

今年3月

都江堰放水节与泰国宋干节互宣活动

正式启动

都江堰放水节

将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向更多人展示“天府之国”

的治水智慧与民俗文化

中国水事综合新华社、四川观察、成都日报、红星新闻、都江堰发布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案 | 罗景月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罗景月

校对 | 王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