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二夹弦:传唱百年音绕梁

2025-09-06 04:09 来源:对思网 点击:

二夹弦:传唱百年音绕梁

2012年8月25日在一次演出中花甲老人田爱云(右)亲自上妆登台。

2014年10月13日田爱云(左)在一次演出中为演员整装。

二夹弦伴奏。图为全媒体记者 赵文建 摄

古老的黄河文化酿造了中原大地各种各样的戏曲“美酒”,其中独具特色且又清新、质朴的二夹弦更是让人流连陶醉、回味无穷……悠远的黄河船歌、铿锵有力的渔民号子、抑扬顿挫的民歌小调,千百年来一直在黄河中下游的两岸流传,久而久之,在吸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诸多戏曲精华之后,一种自成一体的曲调柔美、细腻、委婉动听,号称“半碗蜜”的特殊曲艺在中原大地悄然形成,它就是百年来深受黄河中下游人民喜爱的二夹弦。2008年,二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市老艺术家田爱云用她的一生兑现着对二夹弦的热爱和执著。

唱腔优美 流传久远

二夹弦是上世纪流行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地方戏曲种类,因其伴奏乐器四胡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故称二夹弦。二夹弦的曲调优美流畅、声腔委婉细腻,生、旦、净、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之特点。它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能演出古今及近代大中小型剧本,又能驾驭正、悲、喜、闹、文、武多种风格的表演形式。二夹弦的剧目大多是宣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表现男女爱情的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因而很受我国老百姓的喜爱。

田爱云告诉记者,早在300多年前,二夹弦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规模,主要在豫东、鲁西南沿黄河一带农村流传。清朝光绪初年,即1882年前后,二夹弦逐渐流入古城开封。二夹弦在开封的首场演出,选址在西门里的城隍庙大戏楼。自此,二夹弦在开封这块土地上开始生根开花,并一步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1956年,开封市二夹弦剧团正式成立,当时它是我国唯一的地市级正规二夹弦剧团。开封二夹弦剧团一成立,立刻名噪全国,并走出了红极一时的二夹弦著名演员、当家花旦张素云。她的台步和唱腔堪称一绝。她在台上表演,几乎看不到她的脚步在移动,整个身子犹如一朵出水芙蓉在水面上轻盈地漂来飞去……戏剧大师田汉看了她的表演惊叹不已、连连叫绝,亲口封她艺名“水上漂”。她主演的《丝绒记》,一举夺得全国戏曲会演大赛一等奖。李学义、周雪梅、王柏林、马相卿等人也都身怀绝技,相继成为全国二夹弦演员中的佼佼者。

自成一格 唱响全国

今年76岁的田爱云祖籍在山东省菏泽市安兴镇。由于早年丧父,田爱云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以要饭、捡柴为生。在她苦涩、艰辛的童年生活中,戏曲成了这个世界带给她的唯一亮色。田爱云从小就痴迷戏曲,8岁时到山东省东明县剧团学戏。由于天资聪慧,她12岁就开始登台演出,16岁便进入开封市二夹弦剧团献艺。

田爱云对二夹弦情有独钟,先后拜大师李学义、张素云为师。经过多年的悉心钻研,在继承发扬传统二夹弦的唱法之外,田爱云又吸取了京剧、越剧、四平调、道情、柳子戏、鼓儿词等多个优秀剧种的旋律音符,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开封二夹弦唱腔调门,使观众听起来倍感新颖别致。她台风正派,表演干净利落,既有技艺深度,又没有多余动作,从不哗众取宠。她的座右铭是:“上台我是剧中人,演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对角色的表现程度,而不是单纯利用演技换取掌声。”田爱云的唱腔有着独特浓厚的乡土风味,甜美动听。她音域宽广,音调上翻,大口吐字,小嗓拖腔,表现力特别强。

虽为女儿身,可田爱云却十分喜欢小生行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她曾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丝绒记》《三拉房》《莫愁女》《盘妻索妻》《货郎翻箱》等剧目,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梁山伯、小丑货郎等艺术形象,多次在全国和地方获奖。田爱云也成为开封二夹弦剧团中唯一的国家二级演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田爱云主演的《货郎翻箱》,她在剧中饰演小丑货郎,惟妙惟肖、幽默滑稽,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印象,一时美名远扬,被广大戏迷誉为无人能比的“小货郎”。后来,《货郎翻箱》居然被当时轰动全国的电影《李双双》选为插剧,风靡大江南北。接着,田爱云又排演了《江姐》《蝶恋花》等一系列现代题材的二夹弦,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田爱云回忆道:“那个时候,是开封二夹弦发展的鼎盛时期,开封二夹弦剧团足迹遍布苏、鲁、豫、皖、鄂、晋、陕等省。我们无论到哪里演出,排队买票的观众都是络绎不绝。最火爆的时候,我们曾经连演130多场,一天演6场,场场爆满。演员从6点一直演到夜里12点,根本来不及卸妆。开封二夹弦剧团的演员们所到之处都有众多观众夹道欢迎。二夹弦在全国传颂着开封美名,开封也用丰厚的文化哺育着二夹弦。当时的二夹弦几乎成了全国闻名的唯一代表开封的戏曲品牌!”

倾力传承 任重道远

可好景不长。1984年,开封市与开封地区合并,开封二夹弦剧团被撤销。转至豫剧团的田爱云不死心,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自强之路。她以自己两届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次提出议案,为恢复二夹弦剧团而努力。然而,直到她1991年退休,也未能实现夙愿。

2002年,在完成河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后,田爱云再次挺身而出。当年6月,她自筹资金创办了一所比较正规的开封二夹弦戏校。她把整个家搬进了学校,和戏校的孩子同吃同住,并为孩子们请了近20名老师教授课程。为筹措经费,她更不惜卖掉了自己的房子。2003年菊花花会期间,田爱云带领学生在中国翰园第一次登台演出。《绣花女传奇》《恩仇记》《莫愁女》等几部二夹弦传统剧目又复活了。2004年6月,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封市二夹弦剧团复活了,由田爱云出任团长。在全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会演中,田爱云带领的娃娃兵一举夺得金奖9个、银奖两个,同时荣获集体演出金奖。然而,由于资金无法保障,团员流失严重,剧团名存实亡。

田爱云倾家荡产创办的二夹弦剧团解散后,她并不甘心就此放弃。2008年,二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央财政拨付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二夹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田爱云获得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了解到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后,希望之火在田爱云心中重新燃起,她下定决心第二次“重出江湖”,让二夹弦再度活起来。经过反复斟酌,田爱云于当年6月向市民政局申请成立了“开封市田爱云二夹弦剧团”,开始走公益路线。她召集了部分得意弟子,联络了一批老师,长年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学校和社区活动。

“二夹弦虽然是地方戏种,但在开封,还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现在,有不少老年人每天跟着我在城墙公园、群艺馆学唱戏,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乐意义务教。最近几年,每年的禹王台大庙会、二月二庙会,我们都会到公园、乡村演出。有时忙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演出三场,可见还是很受观众欢迎的。”田爱云兴奋地说。现在剧团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扶持和企业赞助以及部分演出收入,基本可以维持剧团的运转。虽然条件艰苦,但演员们都是喜爱二夹弦、愿意为传统戏剧付出努力的人。

田爱云觉得自己坚持下来的选择是对的。“既然国家授予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我就有义务把二夹弦这个文化品牌传承下去。”不过,年过古稀的田爱云也有些力不从心。她说:“毕竟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现在愿意学二夹弦的年轻人太少了,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是目前最关键、最棘手的问题。有生之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全社会都能关注二夹弦,一起来拯救二夹弦这个濒临灭绝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