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451)临震前的四个奇异现象

2025-09-11 22:09 来源:对思网 点击: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451)临震前的四个奇异现象

(接上文)

前面提到,邢台大地震,让最高决策层对京津唐地区的防震引起高度重视。

1967年,河北河间地震后,周总理提出了“要密切关注京津地区的地震动向”,于是唐山顺理成章地被列为全国地震危险重点监测区之一。

1968年,唐山市和唐山地区建立地震办公室,河北省地震局在唐山地区陆续设立了7个地震专业台,使唐山具备了8种观测手段,分别是:

测震、地电阻率,地磁、地应力、水氡、水位、水温和地倾斜。

唐山市从1970年开始开展地震测报,先后在郊区公社、生产队、市区厂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建立测报点45个,通信联络点4个,群众测报队伍共250余人。

1975年海城大地震后,唐山要求每个公社建立3个以上观测手段的测报点2——3个,农村大队要有观察哨。

到1975年底,唐山地区已建成测报点500多个。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上上下下这么多机构,就没发现大地震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有几个认识,我们必须弄清:

第一,唐山这么多“点位”,从设立初衷上看,其实更多的是为京津。

一个地区的地震预报必须要在一个大区域上展开观测才行,因此,唐山地区的观测网是为观测整个华北地区服务的。

换句话说,北京如果发生地震,唐山可能先出现异常;唐山如果发生地震,北京也可能出现异常。

反过来说,唐山出现异常,不一定意味着唐山就会地震,这和中医理论差不多:头痛未必是头出了毛病。

第二,一般地震预测追踪规律是:先有长期预报,再有中期预报,然后是短期预报,最后是短期临震预报,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

首先,从最高决策层提出的是“关注京津”;

其次,翻一翻地震学术论文,真正把唐山列为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区域的,似乎只有一篇文章,作者就是那个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河北省地震局干部贾云年。

1974年,贾云年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河北省地震危险性的探讨》的论文。

贾云年提出:1980年前后,河北北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

第三,前文中提到的国务院69号文件,所作的预报期限是1974——1975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对所要求的防震地区而言,这个文件到1975年底就自动终止了。

1975年12月15日至1976年1月9日,国家地震局在北京召开“海城地震科技经验交流和1976年全国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

会上,专家对华北地区未来震情产生了争议,主流观点认为:

“华北历史上从无两次7级以上地震相邻、相继发生的先例,因此,1976年京津唐地震趋势趋于缓和。”

经协商,最后报国务院的报告上加了这么一句话:

“京津唐渤张地区今年内仍然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短期和临震异常。”

这只是一个预测,而且直到唐山大地震前,正式文件中提到地震趋势的也只有这一个。

那么,唐山大地震前的异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答案是1976年4月,此后,最突出的是天津宝坻的地电,唐山昌黎的地磁、唐山滦县的水氡和河北香河的水准,号称“四大异常”。

异常由各台站上报国家地震局,地震局派出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带队核实。

事后,汪成民提出的判断意见是:异常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外界干扰引起,此区震情要密切注视。

为让大家真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下面逐一说明。

1.天津宝坻地电阻率异常。

宝坻有一个专业地震台。从1974年开始,地电阻率出现趋势性异常下降。海城地震后,地电阻率曾一度回升,不久,又出现下降。

奇怪的是,后来汪成民调查核实,直到唐山大地震,地电阻率数值居然保持原来数值,一动不动了。

正常情况是,不管是数值上升还是下降,越是临近大地震,数值变动的幅度就会越大。

但唐山大地震前,偏偏就是这么奇怪,所以专家们不敢贸然作出结论。

直到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数值才急剧回升。后来,在强余震发生前,数值出现过明显下降。

直到1977年年底,一场5级余震后,地电阻率才终于回归正常。

2.唐山昌黎地磁异常。

与宝坻异常类似,除汪成民带队核实外,河北地震局、天津地震局和北京大学先后核实,都发现了异常,然后数值保持不变。

专家们核实,排除了外界干扰,确定异常真实可靠。

3.唐山滦县水氡异常。

监测点在滦县安各庄和田疃井,田疃井离唐山震中45公里,安各庄是7月28日晚六点四十五分7.1级余震的震中。

这两个监测点的水氡值从1973年以来缓慢上升,但就在地震前,突然恢复正常。

4.河北香河县水准异常。

1975年开始,香河地震台测得的水准是大地向西倾斜,但在汪成民核实异常一个月后,它又回到正常位置。

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经反复研究讨论,排除了水准异常,这样,四大异常变为了三大异常。

就算这样,也不是说马上就要发生大地震,因为三大异常,无法确定地震三要素,只能下这么一个结论:

“这些异常的出现,意味着京津唐渤地区依然存在看不清的异常活动有加剧现象,但要作出三要素预报还远远不够,仍需密切关注。”

就在这时,华北地区的地震来了:

先是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生6.3级地震,紧接着4月22日,河北大城县发生4.4级地震。

“乱花渐欲迷人眼”,专家们不禁要问:

“最近这些异常,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地震才出现的,下一步,地震还会发生吗,会的话,发生在哪?”

在这两个地震后,中央要求国家地震局给出未来一段时间地震趋势预测。

去汇报的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刘英勇。

综合各方面意见,1976年4月26日,地震局形成了一份题为《关于大城地震及当前华北形势给国务院办公厅负责人吴庆彤的报告》。

报告中有两个看法很关键:

1.短期内,当地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2.在华北北部,特别是渤海一带,还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但目前异常反应的范围、时间、幅度尚嫌不够,还不能作出短期内发生地震的结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