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明朝司礼监下的内书堂——走向太监顶峰的第一步
简述明朝司礼监下的内书堂——走向太监顶峰的第一步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调整宫内宦官结构,正式增设司礼监。但最初的司礼监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基本职责有二个;一是掌管宫廷内的一切礼仪。凡是正旦、冬至等节日,命妇朝贺,司礼监则排定其班位、仪注;二是纠察宫内宦官中违反礼法的行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再次调整宦官机构,司礼监设有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再就是书籍名画等库、内书堂、六科廊等掌司、典簿,人数不定。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门——内书堂,因为它是专门教宦官读书的地方。
设立内书堂的背景原因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近二千年的宰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如此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宰相与皇帝的工作量全部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天24小时满负荷运转就有看不完的奏折的问题。
以洪武十七1384年九月为例,朱元璋在8天内共处理1660件奏折,处理3391件事。如果朱元璋也实行8小时工作制,没有星期天,那么他每小时看26件奏折,处理53件事,基本是一分钟完成一件事。
所以朱元璋说;“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勤厥职,则庶事未有不理。”于是朱元璋雇用“顾问(大学士)”的方式,来减轻自己负担,顾问是提供参考意见,最后下决定还是朱元璋。
当然,即使是如此,工作量也依然不小,也只有朱元璋这个工作狂能忍受。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也采用大学士的办法处理政务,但与朱元璋有所不同。由于朱棣在“靖难”之中多由宦官帮忙,而靖难之后文官们又多有不配合,所以朱棣给了宦官相当大的信任,经常派他们出镇外地(宦官做监军就是来源于朱元璋,但在朱棣时期才大量应用),或者出使外国。
比如我们较熟悉的郑和率三万多人的大舰队下西洋;侯显,郑和的副手,是一位外交家;亦失哈,明朝的奴儿干都司就是他的心血。
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设内书堂,选内小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其实早在洪武年间,已经允许教授宦官识字与算数,但只教相对粗浅的知识。直到从明宣宗起,宦官才有自己的“国子监”,而且教书的人多是翰林学士,换名话说这些老师的资格至少是二甲进士。
出现此种状况,核心原因还是在朱元璋身上,他费尽心思地将大权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可他料不到后面的皇帝却不似他这样的工作狂。永乐与洪熙皇帝还算比较勤奋,对于内阁学士提供的意见也尽量亲自看,可宣德皇帝嫌麻烦,他让想让宦官读,甚至让宦官提供意见的意见,这就需要宦官拥有相当高的学识。
于是内书堂设立了。
关于内书堂成立的时间,有一种说是正统年间太监王振设立的。
内书堂的重要性
明朝内阁有一句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同样的对于拥有“内相”地位的司礼监,也有一名话“非内书堂不入文书房,非文书房不入司礼监”。做太监入了内书堂就相当于进了国子监,通过内书堂的毕业考试被分配到文书房,相当于进了翰林院,而入司礼监就相当于进内阁。若是当了掌印太监,那可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再进一步,就可联合内阁压制皇权,那可是“监生”巅峰。
内书堂的构成部分
内书堂既然是一个“教育”机构,就必须招收学生。当然这类学生主要以幼童为主;初期主要是以在战争中掳掠而来的少数民族幼童为主。如永乐时英国公张辅征交祉,“以交童之秀美者还,选为奄”。又如天顺四年1460年,镇守湖广御马太监阮让掳掠并阉割苗族幼童一千五百多人。这也是郑和为什么是云南人,却跑到了北方的原因。
其次是外国进贡,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朝就向高丽“索阉人二百人”,皆为幼阉。再次是因罪没籍家庭的儿童,比如明朝太监怀恩。最后一类是从地方上买卖儿童,并阉割送入宫中,这一类还涉及人口买卖,拐骗等,有专门的人从事这项“工作”。
内书堂从这些幼童中挑选学员,主要标准是年龄,约十岁左右;容貌,要容貌俊俏的;聪明,性格机敏。令人讽刺的是,内书堂也设孔子像,学生也要拜孔子。
老师与课程
内书堂的老师通常是翰林学士。宣德元年(1426年),设内书堂教小内使读书,第一位教官刘翀,其原职是刑部主事,但改授翰林院修撰后才为教官。如明景泰七年,命翰林院侍讲林文“以文登授内使书日久”,实际上这个“日久”大约有二十年以上。
这些内书堂的老师,其身份都不会很低,大多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不是一甲进士就是庶吉士,是天之骄子,是人中龙凤。这样做造成了一个负作用,老师是内阁的预备人员,学生是司礼监的预备人员,彼此之间多了层师生友谊,后面的合作就更方便了。
内书堂的课程与一般儒学课程没二样,包括社会上流行的儿童启蒙读本《百家姓》、《神童诗》、《千字文》等,还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当然,仅仅是有教科书还不行,还要熟读四书五经并能默诵,要练字,习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还要像士人考试一样,学会如何做文章。
另外有一些特殊课程;如“内令”,就是朱元璋等历代皇帝对宦官的戒谕。还有明朝编写的忠鉴录》,其中收集了各朝各代奉公守法宦官的事迹,作为明代宦官效法的的偶像。
最后是一些对具体事务的处理意见,说白的就是模拟“批红”,算是对以后业务的演习。这类模拟“批红”很重要,它可以看做是内监们在进行正式批红前的演练,是当上司礼监前的实习之路。这门课程学好了,也就意味着将来可以成为高级太监。
内书堂学生的出路
明朝的宦官机构有二十四个,称为二十四衙门,而从内书堂出来的宦官也会分配到这二十四个衙门中。这些宦官们进入二十四衙门,当然不是干体力活,他们在宦官阶层也是属于“知识分子”,与没进过内书堂的宦官不是一个层级。没进过内书堂的太监根本没有任何的尊严,反倒是这些内书堂出身的宦官可以对他们任意呼来喝去,随意打骂。
而对于这此内书堂出来的学生,最好的出路在“内官监”下的文书房。
因为明朝决策通常是内阁提供意见,俗称“票拟”,然后送入宫中,由皇帝选择用那条建议,俗称“批红”。内阁“票拟”为墨书,只为皇帝裁断断提供参考意见,只有由朱笔“批红” 后,“票拟”才具有法律地位。在这其中必然有无数传递过程,这些传递就是由文书房的太监负责。
文书房的太监最主要工作是接受题奏本、散发题奏本。因为明代皇帝对大臣与太监沟通颇为忌讳,阁臣与司礼太监不能随时相见,而文书官这种小宦官正好充当内阁大臣与司礼监之掌印、秉笔太监间信息沟通的中介,所以可以说文书房是司礼监与内阁的唯一官方联系点。
具体流程如下;皇帝有命令必将命令传给太监,太监再将命令传给相关文书官,文书官再传给阁臣。内阁将自己的意见再传给文书官,管文书官将意见送达太监,太监再将意见上奏皇帝。
为了限制司礼监的权力,皇帝还特意让文书房的官衔按在了内官监,也就是说文书房虽说由司礼监管,但文书房太监的升职问题由内宫监管。
可以说只要进了文书房,不犯什么大错,按资历就能熬进司礼监,剩下的就是由随堂太监、秉笔太监一步一步往上面熬。
以冯保为例;他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选入内书堂读书,十七年1538年拨至司礼监六科廊写字,三十二年1553年转入内书房,三十九年升司礼监秉笔太监、管文书房事;隆庆初年1567年以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六年1572年掌司礼监印,直至万历十年1573年罢退。
-
- 麦积山石窟参观游览指南
-
2025-10-08 07:58:40
-
- 何为法律???
-
2025-10-07 15:34:30
-
- 和善园,武汉包子店的绝境救星
-
2025-10-07 15:32:15
-
- 回忆杀!原来这几部台湾偶像剧2010年就播了,你看过几部?
-
2025-10-07 15:30:00
-
- 看了晚会孙俪的惊艳表现,方懂她拒综艺的明智
-
2025-10-07 15:27:45
-
- 梅州火车站升级改造启动,预计明年3月底完工
-
2025-10-07 15:25:30
-
- 美丽的西沙群岛
-
2025-10-07 15:23:15
-
- 让男人快速长期爱上你的套路-8个技巧女生须知
-
2025-10-07 15:21:00
-
- 史上最清澈的可乐:PEPSI 百事 再次推出 Crystal Pepsi 水晶可乐
-
2025-10-07 15:18:45
-
- 探秘小米手机实验室 南京英华达工厂游
-
2025-10-07 15:16:30
-
- 同样都是煮面条,为啥家人不爱吃?教你一个汤料搭配,能吃一大碗
-
2025-10-07 15:14:15
-
- 为什么在一起久了会有“夫妻相”?原来不是错觉!
-
2025-10-07 15:12:00
-
- 窝窝头怎样做好吃?面点师详细讲解做法流程,窝头又香又软
-
2025-10-07 15:09:44
-
- 硬刚到底!中国围棋协会发布“禁韩令”,韩国棋手面临巨大损失!
-
2025-10-07 15:07:29
-
- 【河北省大运会】河北省第二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燃情开幕!
-
2025-10-07 15:05:14
-
- 20个学雷锋故事,传递榜样力量
-
2025-10-07 15:02:59
-
- 2020年成都29所大学收分排名:成大第12,西华大学第13
-
2025-10-07 15:00:44
-
- 变废为宝,低碳高质——HPE助力Crusoe能源公司加速实现气候目标
-
2025-10-07 14:58:29
-
- 出手反击了!娃哈哈AD钙奶被扒出日本元素,毫无下限,网友炸了
-
2025-10-07 14:56:14
-
- 广州游玩必去的小吃美食街“北京路”
-
2025-10-07 14: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