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一部《庚娘传》几多传承情

2025-09-03 23:38 来源:对思网 点击:

一部《庚娘传》几多传承情

“尤庚娘坐愁城思前想后,忍不住点点儿血泪交流。”百年易俗社原创剧目《庚娘传》,是该社乃至秦腔领域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今年已过八旬的易俗社著名演员张咏华,正是凭借《庚娘传》等戏唱红了西北大地。12月25日,西安晚报视频系列栏目“大秦正声 古调新弹——院团看家戏”的第二季《易俗社名家谈经典》,邀请到张咏华,将向大众揭开《庚娘传》背后鲜为人知的传承故事。

《庚娘传》取材自《聊斋志异》,讲述刚烈坚毅的女子尤庚娘追求正义的故事。易俗社《庚娘传》自1915年登上舞台后,盛演不衰,至今已历100多年,该剧不但在秦腔界影响较大,也被河北梆子、京剧等其他剧种改编或移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之下,1957年,著名剧作家李约祉对《庚娘传》作了较大修改,强化了尤庚娘为民除害的成分,这一版本的《庚娘传》,成为如今观众们最为熟悉的《庚娘传》的基础。也是从这一版本开始,《庚娘传》中的主角由“男旦”转为“坤旦”。

在《易俗社名家谈经典》第二期节目中,张咏华娓娓道来,上世纪50年代,作为易俗社第14期学生、首次招收的坤旦演员,参与排演新版《庚娘传》的过程,以及李约祉、刘建中等老一辈易俗社编导如何从表演唱腔,到情感意境,为彼时稚嫩的秦腔新人们倾力指导。伴随时代变迁,祛糙取精,根据观众审美,《庚娘传》逐渐有了许多变化,但在其中,张咏华也依然有自己的坚持,许多舍不得的精彩动作,最终被保留下来。

让张咏华难以忘怀的是,由于演员基本功扎实、导演用心,新版《庚娘传》在上世纪50年代登上舞台后,即获观众好评,“排出来后,演了个没停点,有一年易俗社演了100多场戏,我演的‘杀仇’一折参加了其中的80多场,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压轴戏。”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更希望将这一艺术珍宝传承下去,也正因此,2015年,年逾七旬的张咏华又为易俗社青年演员手把手复排《庚娘传》,这次复排的全本《庚娘传》演出以后,获得观众和专家的认可。

《庚娘传》中的“杀仇”一折,最能代表张咏华艺术功力,也是如今《庚娘传》中的重场戏。但在《庚娘传》的最初版本中,有一折,却比“杀仇”更加声名远扬,这一折,精彩在什么地方?在本期节目中,张咏华也将“揭开谜底”。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