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十指悬丝舞“傀儡”,一起领略这项千年传承的技艺!

2025-09-02 13:06 来源:对思网 点击:

十指悬丝舞“傀儡”,一起领略这项千年传承的技艺!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

又名“吊线子戏”,是古老珍稀戏种。

是一种用线牵引木偶

进行表演的戏剧艺术,

在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为探访这门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艺术,12月17日,记者驱车将近30公里路程来到我市小屯镇吴岭村,见到了今年80岁的吴岭提线木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如。

“这个是‘关公’,是表演‘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你看这一个人物上面就有十几根很细的线连着,一不小心就容易让线纠缠在一起弄成死结。”在记者的帮助下,孙如取下两只箱子打开上面的铜锁,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的木偶人物向记者展示。

孙如单手操作吊在木偶上面的纤细线绳,木偶便灵活、生动在记者面前舞动了起来,挥刀、骑马、跳跃,好像是木偶自己在动。“一个木偶身上都挂有10根以上的线,我一个人可以通过杆子同时操动4个木偶。”孙如自豪地说:“这些木偶都是我自己雕刻的,木偶制作小巧,灵活,很受群众们的喜爱。”

据了解,吴岭村提线木偶创建于公元1910年前后,提线木偶戏,早期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湖北等地,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据孙如介绍,他的爷爷、父亲以前都是走街串户的货郎,在农闲的时候挑着担子到外地去卖一些小货物,提线木偶戏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必备手艺。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项目非常少,能坐在戏台子前看戏的都是大户家的有钱人,大部分群众平时都没有娱乐项目。为了能更好的销售货物,就得用提线木偶给群众表演节目,在现场赢得了人气、聚拢了群众才能卖出去货物。

“我记得,父亲每出去一次就是好几个月,挑的箱子里卖的最多的是一包一包的绣花针。家里种完秋,他就收拾一下担子出去了,一直到春节才回来。担子上挑着两个箱子,一个里面装的是要卖的货物,另一个里面就是装的提线木偶。没办法,那时候家里穷,有没有别的手艺,只能靠这个赚点钱。”孙如说。

“我是2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接触提线木偶的,先是学木偶人物雕刻,每个人物要根据他的特点雕刻出不同的面部表情,而且木偶的每个部位都要是灵活的,这样操作起来才能更生动。”据孙如介绍,一个木偶需要3天时间来雕刻,他现在雕刻的这套已经是第四套木偶了。里面有《西游记》、《三国演义》、《八仙过海》、《水浒传》等多篇名著里的几十个木偶人物。

“现在年龄大了,出去表演一次要拉四个大箱子,体力上有些吃不消,而且要6个人参加,年轻人又都看不上这种手艺,所以这两年很少表演,只有在市里搞的一些大型活动时,文化局通知了才去表演一次。”孙如告诉记者。

“不过让我想不到的是,每一次去表演,群众们都很喜欢,围着小摊看不够,还有人问着问那很感兴趣。”孙如希望,以后能进一步改造提升吴岭提线木偶的设备和表演方式,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让这门传统文化艺术继续发挥他的文化效应。

据了解,吴岭提线木偶不同于其它木偶,为方便携带和表演的需要,以小布屋幕后操作的形式一人幕后操作,一人屋外使用傀儡调演说。平时少有人看,逢年过节时作为地方特色剧种,才在广场、集镇、闹市区一露身手。主要包括偶像雕刻制作、舞台搭建、表演者旁白等。2016年12月,吴岭提线木偶被审批为第三批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宋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