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抽大烟、纪律差的川军,为何在抗战时期华丽转身,成了虎狼之师?

2025-08-21 01:57 来源:对思网 点击:

抽大烟、纪律差的川军,为何在抗战时期华丽转身,成了虎狼之师?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如今,川军已经成为国人无比尊敬的象征。在抗战的惨烈岁月里,300多万的川军走向了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抗战之前,川军的声誉却堪称糟糕,被戏称为“烂部队”、“双枪兵”。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川军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呢?

抗战前的川军,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队的简称。辛亥革命之后,各省纷纷拥兵自重,四川盆地及周边逐渐形成了众多军阀割据的势力。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充军力,导致四川军队的兵力不断膨胀。然而,川军的实际作战能力与其规模并不成正比。30年代初,一位外国记者曾这样评价川军:“他们沿着马路,穿越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装,戴着军帽,其余的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队伍,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更令人不满的是,当时的川军官兵抽大烟的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是在训练还是行军,烟草总是不离手。因此,老百姓戏称他们为“双枪兵”,即步枪加上烟枪。

至于川军的实际作战能力,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了川陕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四川军阀部队的六路围攻,川军遭到惨败。1935年5月,蒋介石在川军整编会议上训斥道:“整理四川的军队,根本的事情就是要先裁兵。如果再像过去一样,表面上拥有十数万之众,若干师、若干旅,只是铺张的一个空架子,实际上饷械缺乏,精神涣散。”

然而,抗战爆发后,川军却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成为了令国人自豪、敌人敬畏的强大军队。这个转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四川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每当国家面临危难,川人都会挺身而出,舍小家保大家,奋勇冲锋,抵御外侮。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四川,遭到了川人的顽强抵抗,坚持抗元长达几十年。从鸦片战争开始,川军抗击英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时,四川出现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在抗战爆发后,川军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成为了同仇敌忾、一心抗日的队伍。

其次,川军的将领身先士卒,发挥了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能凝聚士气,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川军的主要将领刘湘、杨森、唐式遵等人,虽然在内部有利益纠纷,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毅然舍弃个人私利,与军民们一起共赴国难。他们都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爱国军人,他们毫不犹豫地走在战斗的最前线,鼓舞了士气。在战场上,川军将领都是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在第一线冲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刘湘带领士兵在江浙鄂前线与日军血战,劳累过度后病逝在汉口。在临终前,刘湘留下了一句训诫:“若日寇一日不退出国境,则川军一日誓不还乡!”杨森的第20军奉命支援上海,所有的军官都留下了遗嘱,表现出了与敌人共存亡的决心。王明章则在滕县保卫战中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战斗,壮烈牺牲。在他牺牲后,川军士兵们深受感动,没有一个人退缩,坚持与敌人血战到最后一人。在8年抗战时期,川军一共有十多名高级将领战死沙场。

最后,川军受帝国主义的影响相对较弱。因为四川深处内陆,与帝国主义的联系较弱,加上内部军阀割据,没有一个可靠的扶持对象,川军能够更加专注于民族大义,全力以赴抵御外侮。相比之下,其他大军阀受到帝国主义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动摇和妥协。

综上所述,川军的蜕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从一个被嘲笑的“烂部队”转变为了令人敬畏的抗战英雄,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川军官兵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的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向为国捐躯的川军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