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三国时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为何最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

2025-07-22 03:36 来源:对思网 点击:

三国时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为何最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

曹操和荀彧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量级人物,缺一可能三国的历史都要改写。

两人精诚合作,互为犄角,渡过魏国最艰难的时刻,让魏国一步步成为三国霸主。

要搞清楚两人为何会分道扬镳,我们先从荀彧之死谈起。

曹操和荀彧

荀彧到底如何死的

在曹操封魏公加封九锡的前一年,荀彧突然身死。

《三国志》:“荀彧疾留寿春,以忧薨”。

三国志的说法,当时曹操南征孙权,荀彧有病就留在寿春,但不久忧惧心疲,死在寿春。

《后汉书》:“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后汉书和魏氏春秋就直接讲了曹操给荀彧送了空食盒,荀彧就服毒自尽。

从此再无荀令君

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可信呢?我从两个方面觉得《后汉书》和《魏氏春秋》更贴近事实一些。

①《三国志》应该是用了春秋笔法

《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陈寿蜀灭而为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自然以魏为正统,所以用一些春秋笔法也是人之常情。

但即使这样,“忧薨”中的“忧”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点蛛丝马迹。

空食盒

②荀彧抱病也被要求随行军中

纵观荀彧和曹操的合作过程,基本套路都是,曹操在外打,荀彧在后方调度,保证军需,守好根据地。

当年要不是荀彧守了鄄城和许昌,曹操可能早就被吕布和袁绍都干翻了。

但南征孙权却把荀彧扣在军中就让人值得回味了。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荀彧确实是被曹操逼死的

曹操为何一定要逼死荀彧

按理来说荀彧不同意曹操称魏公,曹操确实很难受,但也不至于逼死荀彧,毕竟荀彧最欣赏的侄子荀攸带头请曹操称魏公。

再加上荀彧是公认的“王佐之才”,不管在汉室,还是在魏蜀吴都有非常高的声望,逼死这样的人物政治风险极高。

其实我相信以曹操和荀彧这么多年相互扶持,曹操内心也是矛盾的,但曹操确实有不得不杀荀彧的理由。

①荀彧是士人中的士人

荀彧的背后是颍川荀氏,据说祖先就是著名的荀子,在东汉末年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外表和家世。

士族图

荀彧是有名的美男子,名士何颙认证的“王佐之才”,再加上顶级的世族大家背景,这样的人曹操难道就没有一点担惊受怕吗?

②荀彧与汉献帝关系匪浅

曹操迎接汉献帝就是荀彧出谋划策,虽然曹操的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对于汉献帝这个风雨漂泊的皇帝,荀彧是他的大恩人。

荀彧担任尚书令一职,这个职位其实更像皇帝的秘书,因此荀彧和汉献帝的交集还是非常多的。

汉献帝对于荀彧非常倚重,荀彧死后,汉献帝罢朝,暂停宴乐,并赐谥号“敬”。

汉献帝

③“衣带诏”事件让曹操心有余悸

客观地说荀彧应该没有参与“衣带诏”事件,这从事后曹操没有找他麻烦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正是曹操和袁绍决战前的紧要时刻,应该说荀彧对于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更多是把“衣带诏”事件当成权臣和外戚的博弈。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备从曹操那跑路,当时郭嘉、程昱等谋士都力劝曹操不能放虎归山,但荀彧却什么也没说,以荀彧的王佐之才,我不相信他看不出端倪。

只能理解为,荀彧对于刘皇叔这个汉室宗亲还是比较感冒的。

刘备

④荀彧身边也有一群能人

简单罗列下,荀彧推荐了那些人:

郭嘉、荀攸、钟繇、戏志才、杜袭、司马懿、陈群、杜畿、严象和韦康等等。

这些都是才能非凡之人,但凡活下来的哪个不是位高权重。

当初曹操为什么能安心对外无内忧,就是荀彧和他举荐的这些人能够维持大局。

现在这批人的带头大哥居然反对我,虽然下面人态度未必一致,但你是曹老板怕不怕?

所以我的结论是曹操确实只能杀了荀彧

分道扬镳


其实,荀彧和曹操之间的悲剧,在开始就已经注定,他们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公司合伙人,最终意见不一致了,终归要出局一个。

归根结底,曹操要做的事必然与士族产生矛盾,而荀彧正好是站在士族最前面的那一个。

荀彧死后,颍川荀氏被边缘化,直到司马懿政变成功,颍川荀氏又重新走上了前台,曹老板终究也逃不过这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