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谢希德:一个纤弱女子,何以能脱颖而出?

2025-05-19 22:33 来源:对思网 点击:

谢希德:一个纤弱女子,何以能脱颖而出?

谢希德(1921—2000年),福建泉州人,著名女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上海杉达学院原校长。她在物理学方面,特别在推动中国的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外多所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被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文理科学院选为外国院士。在党的十二大上,她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个纤弱女子,何以能在人才济济的物理学领域脱颖而出?

谢希德生于书香家庭,其父谢玉铭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作为物理学家,在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研究中,与合作者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兰姆移位的现象,推动了光谱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作为教育家,对早期燕京大学物理系及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受家庭环境熏陶,谢希德自幼禀赋聪颖,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很早就阅读了《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有一天,父亲家乡的朋友拍来一份电报,当时电报局是不给译码的,家中只有她和祖母在。为了知道电报内容,祖母十分焦急。在这为难时刻,小谢希德想起了父亲书架上的一本小书,立即去找了来,经过一番摸索将电文译了出来,在朋友帮助下,及时处理了有关事情。父亲回家后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她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谢希德的童年时代,正是国家多难之秋。日本侵略者穷凶极恶地大举侵华,东北沦陷,北平危急,大学校园也难以幸免。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受欺侮?工业和科学不发达,也就是落后就会挨打。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却唤起了千百万青年爱国的热情,他们纷纷北上抗日。童年的谢希德暗暗下决心:为了祖国要勤奋学习。

中学毕业后,谢希德因患股关节结核,不仅自己行动非常不便,也给家人带来了许多痛苦。1939年2月4日,日本炸弹落在贵阳,当时,由于她躺在床上不能动,母亲也只好在房内陪她,不能出去逃避空袭,真的非常危险。在那动乱的日子里,由于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只能面对现实。为了不使岁月空蹉跎,她阅读了大量英文小说,从逐字查字典、背生词,到高速度阅读并在多次阅读中记住生词。这一阶段的收获,对其病愈后的学习起了很好的作用。

乳腺癌,1966年初夏一纸可怕的诊断证明出现了。她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无情挑战,手术成功了。在丈夫曹天钦精心照料下,她一天天康复了。谁知在史无前例的运动裹挟下,夫妇进了“牛棚”,被隔离一年多后下放农村劳动,谢希德成为校办工厂一名“磨片子”的“女工”。此时的她,癌症有了转移。“造反派”只好让她接受化疗和放疗。她靠着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与药物带来的难以描述的痛苦抗争,领着儿子艰难度日。意志终于战胜了病魔,谢希德在与癌细胞的拼搏中又占了上风。之后,她的癌症又曾转移,但她依旧靠着顽强的意志活下来了,一个10年,两个10年,三个10年……她不但承受生理上的病魔,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痛苦,但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乌云遮不住太阳。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1980年,谢希德与丈夫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部委员。为了青春的理想,为了人生的价值,更为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几十年如一日,她勤奋刻苦,忘我工作,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标兵”光荣称号。她那献身科学事业的忘我精神,永远值得纪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