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古代有“三次宦官时代”之说,为什么皇帝要宠信宦官呢?

2025-05-18 20:37 来源:对思网 点击:

中国古代有“三次宦官时代”之说,为什么皇帝要宠信宦官呢?

秦朝的赵高首开宦官乱政的先河,他在秦始皇死后与丞相李斯勾结,假传秦始皇诏书赐死公子扶苏,杀害了朝廷栋梁蒙恬、蒙毅兄弟,扶持秦二世胡亥上位。把持朝政的赵高更加疯狂,腰斩丞相李斯,几乎杀光了皇族,在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把说鹿的大臣都陷害了。秦二世时代实施暴政,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赵高最后杀了秦二世,自己被继位的子婴杀了。此时秦朝已被赵高折腾得日薄西山了,不久就灭亡了。

赵高像

赵高创下了恶劣的先例,以后朝代的宦官有样学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三个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汉桓帝利用宦官除掉外戚、大将军梁冀,事成后十多个宦官被封为列侯,这些宦官的亲朋好友也鸡犬升天。汉灵帝时期,外戚大将军窦武要除掉宦官,反被宦官所杀。后来,宦官十常侍成为新宠,汉灵帝竟然说:“张常侍(宦官张让)是我爹,赵常侍(赵忠)是我娘。“

在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实行”党锢“,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们列为朋党,抓捕杀害并禁止从政。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打算诛灭十常侍,又一次被宦官杀了。何进的部将袁绍带兵进宫,大杀宦官,十常侍都死了。第一次宦官时代结束,中国进入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

第二次宦官时代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开始,唐玄宗李隆基携皇眷和大臣逃往四川,禁军在马嵬坡兵变,杀死宰相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在西北宣布继位,成为唐肃宗。拥立李亨有功的宦官李辅国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成为宦官执掌军权的开始。从那以后,宦官出任监军,统领禁军,对皇帝形成了威胁。

唐文宗与大臣密谋扳倒宦官,酿成甘露之变,宦官策动禁军大杀朝臣。敢杀大臣的宦官也敢杀皇帝,唐宪宗和唐敬宗就被宦官杀了,宦官们已经到了可以拥立皇帝的程度。唐昭宗时,诸侯朱温派兵进长安,杀了几百宦官,仅留下几十个幼小的宦官,在外地当监军的宦官也被杀光,结束了唐朝的宦官之祸。

唐代宦官

第三次宦官时代出现在明朝,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重用有助于他的宦官,派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并设立宦官掌管的特务机构东厂,宦官从那时开始起势了,后来的西厂也由宦官掌管。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让宦官们学习文化,司礼监太监可以代理皇帝批阅奏章。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崇信司礼太监王振,亲自率军北伐,在土木堡大败,被瓦刺人俘虏。

明朝宦官专权的典型是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明熹宗朱由校宠信乳母客氏,赐婚客氏和太监魏忠贤,使他们成为挂名的“对食”夫妻。明熹宗醉心于干木匠活,让担任司礼秉笔太监并主管东厂的魏忠贤有了矫诏专权的机会。一时间,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权倾朝野,形成阉党,大肆镇压反对他的东林党人。明熹宗的弟弟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肃清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第三次宦官时代结束了,十几年后明朝也走到了尽头。

明朝大太监魏忠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上述所说的赵高和三个宦官时代外,其他朝代的宦官之祸没有这么严重,还出现了造纸的蔡伦和下西洋的郑和等有贡献的宦官,但对宦官的总体评价是不高的,甚至是负面的。

蔡伦造纸

郑和下西洋

那么皇帝为何要如此宠信宦官,屡次产生宦官乱政乃至亡国之祸呢?究其原因,一是利用宦官来对付外戚,东汉末年的第一次宦官时代大抵如此。二是担心藩镇做大威胁朝廷,于是用宦官来制约诸侯,唐朝后期的第二次宦官时代具备这一特征,不料宦官成为新的威胁。三是皇帝对宦官有感情或赖政造成的,明朝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就有这方面的因素。如果没有皇帝的信任和纵容,宦官安于伺候皇帝的本分,最多成为高力士和李莲英式的人物,不会达到左右朝政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