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关门山为什么叫“关门山”—它的门在哪里,又要关住什么?

2025-05-17 09:33 来源:对思网 点击:

关门山为什么叫“关门山”—它的门在哪里,又要关住什么?



一个怪怪的名字,让你莫名奇妙又不舍放下。它就是“关门山”。

莽莽中华,大山多多:天山的耸峙,昆仑的雄伟,东岳的至尊,黄山的奇绝……那是它们的非人文属性,携大气、威严、高雅、秀美,傲立于苍天之下,虽不免令人有些仰视与敬畏,但终是大名鼎鼎,且早早地就被“家乡人”心悦诚服地认可了。而这“关门山”呢,名字里是否有些非人文因素,却又不缺十足的通俗呢?它把一种神秘款款推出之时,竟会让你无法不顿生一连串的疑惑:为什么叫“关门山”?它的门在哪里,又要关住什么?

17年10月摄于关门山

走进这山,无论如何摆脱不了这疑惑的纠缠:大山之“门”该怎样地关闭呢?一层层揭开这“关门”的神秘,别无选择,唯有走得很深,看得很多,想得很远,品得很细;自然,人就被深深吸引,心就被牢牢锁定,默然间忘了归途也许就成了这其中唯一的常态。

八月仲秋,山谷里依然郁郁葱葱,满山满岭的树木恣意杂生,挺拔的,斜生的,横卧的;粗壮的,纤细的,娇小的……太随意的姿态、状态、情态,彰显着山上山下悠远而幽深的自然。谷底,清浅的溪流默默流淌,水自是清清然,清得仿佛是一层玻璃,透彻出谷底的坑坑洼洼;又招惹着一片片过早飞落的叶儿们,躲闪着灰白的卵石与青绿的塔头墩,不舍地缠绕,无忧地前行,一路陪伴着那些树们,又倒映着那些树们,把自己装扮成了山谷中别具一格的背景。秋阳下,山谷安静、秀美,唯见暗绿中揉进了炫目的烂漫,火红、艳黄、浅褐、……如此绚烂的家族,深深迷恋了“好色”的人们。


这些“烂漫”会送上无声地打问:多久没有游目骋怀、赏心悦目了呀?我们的色彩,美吗?问也无声,答也无语;那是一双双传神的眼睛,好奇又惊讶地浏览,沉醉在多彩的世界里。然而,绿,依然是仲秋时节山谷中不愿褪去的色调,山坡是暗绿的,溪水是青绿的,空气仿佛也透着淡淡的绿色;却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了。掩映其间又独领风骚的,竟是“关门山”里特有的那些“杂色”。“杂色”,杂得真实,杂得丰满,杂得秀美,杂得自由,任你去领略。红与黄,成了杂色里的主角。红,是绿色秋山的眼睛,眨着,闪着,飘出一缕神采,活了一样,让“绿”也活了起来。如此跃动的生命在秋阳下越发勃勃然,轻轻地传递着一个感觉:山谷幽幽,舍我其谁?!这样的“红”,不是花,是山中农历八月里不期而遇的守望者,是名闻遐迩的“关门山之枫”;比花更艳,更美,更妖娆,更妩媚。这样的“守望者”,这样的“枫”,就融在“绿”的世界里,忽隐忽现,年复一年地把只有它们才听得懂的故事,讲给喜欢听故事的造访者们。


想听“枫叶红了”的故事吗?请君倾耳吧——

这样的故事,或一团,像火焰,仿佛被秋阳点燃了,忽闪在东倒西歪的“树们”身边,要把山谷烤热,烧熟,而后,献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请他们去品尝仲秋的韵味、野枫的情意。

这样的故事,或一片,像云絮,飘忽着,飞扬着,没有拘谨,没有规范,没有矫揉造作,自如得就是一个随意的世界,抛撒出漫天的激越,让庄严的山谷有了意想不到的浪漫。

这样的故事,或一束,像瀑布,从山尖儿一直垂到谷底,不曾停歇,不会间断,织成了红练,化作了红尘,撩拨在沟底,渲染在坡上,缠绕在树间,那就是最美的邀约,要感动这个季节,要感恩慕名而来的造访者们。

17年10月摄于关门山

其实,枫叶的故事并非仅仅在火红与暗绿中,那恰到好处的艳黄,从不会错过这不可多得的良机,于是,挤进来了,要凑个热闹。你瞧,在那些如火、如云、如瀑的枫叶间,不时地会闪出一小朵、一小片、一小团的黄枫来,红与黄,相互掩映,脉脉相视,悄悄牵手,那是一段绝美的姻缘,亲昵着,演绎出一段大国美色的绝佳情话来。这艳黄足够的丰盈——娇黄、淡黄、橘黄构成了它的肌肤与心灵,借了秋阳的色泽,把山谷装扮得多彩、明亮、别致;丰满了仲秋时节独有的一片绚烂“枫”景,更让“枫之物语”的情节、内容也一道丰满起来了。

17年10月摄于关门山

其实,枫叶的故事也并非只有“色彩”,那些多样的叶片,足以让你好奇而惊讶。枫叶悄悄告诉我们:它们有5瓣儿的、7瓣儿的、9瓣儿的、11瓣儿的,还有13瓣儿的……哈,如此的兄弟姐妹,如此的成员组合,把看似简约的枫树家族一下子就复杂起来了。你见过吗?你细细观察过吗?同一类树木,竟摇曳着如此丰富多样的叶片,不是“龙生九子,九子各异”又是什么呢?不过,当你有意识地捡拾起那些飘落的枫叶,有意识地数着它们的叶瓣儿时,却发现:5瓣儿的不多,13瓣儿的没见到,居多的是7瓣儿的、9瓣儿的和11瓣儿的;不知道那“5瓣儿的”和“13瓣儿的”枫叶到底藏到哪里去了。怎么样,够奇异的吧。

17年10月摄于关门山

其实,枫叶的故事里,真正的主角儿,该是那些流连于色彩世界里的造访者们。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背包的、拄拐的,倚在怀中的、坐在轮椅上的……一群群,一伙伙,络绎不绝,“前赴后继”,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溪边的栈道上、卵石间,专注于那些枫叶的美色,甚而至于撞在树上了也不觉得疼,踩掉了前面游客的鞋也顾不上道一声“对不起”,沉醉在深深的享受中,不亦乐乎;高一声,低一声,笑在山谷中、杂树下,忘情、忘返。他们为枫叶故事而来,他们为一睹枫之色彩而相聚,那些各具特色的乡音昭示了他们的来历:天南地北;乡音各异,却领略了一样的多彩、一样的无声中的诱惑。

…………

这就是关门山的“枫”景啊,就是守望者的弥天大礼;在仲秋时节,被关在了山谷的深处,张扬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却又把自己的风韵愀然送出山谷,送给山外的造访者们。枫叶红了,悄悄地羞红了自己,又多情地吻红了弯弯的山谷与造访者们的脸颊,随心随意地勾画出这多姿多情的画面,绘制成满眼红亮的丽景。枫叶黄了,黄得如一群“陶醉”了的孩子,跑着,跳着,在坡上坡下疯狂着,问那些喜欢听故事的造访者们:刚才,你们听过枫叶的独白了吗?你们该知道枫叶的美色故事了吧?

这样的“枫”景,这样的枫之物语,就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伴着峡谷的走向,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疾忽缓,蜿蜒着,闪烁着,不知从哪里起步,一直走到“关门山”的深处。

…………

本文作者 17年10月于关门山

归来了,造访者们,已是傍晚时分。累吗?自问自答:有点儿,却累并欣慰着。蓦然抬首间,山谷入口处,见双峰对峙,一阔一窄,一大一小,其状如门。于是,心豁然开朗了,这不就是“关门山”吗?进门时,谁也不会“蓦然回首”,此刻,留恋的目光里,不光有了解疑的答案,又闪现出一行清晰的文字:关门山归来不看枫;那正是镌刻在入口对面山阴处的警言;大红的字迹,像枫叶一样引人眼目。枫,成了这里的标识,成了这里的品牌,成了这里的魂灵,也成了这里的诱惑。早就听说“张家界归来不看山”、“九寨沟归来不看水”的美誉,如今,是关门山关住了这道非凡的美景,却没有关住那段精彩绝伦的“物语”。这样的枫之物语,秀甲于天下,堪称无二之至;有多么诱人!“停车坐爱枫林晚”,忽然想起,有位故人曾沉醉于晚霞中的枫林;当下,关门山里的枫林,全天候地展现着它的美;它的被“爱”,是夜以继日的,是真实的,不曾借助过霞光的渲染。这样的枫之物语,“枫”景幽幽,“枫”情悠悠。红自不必说,黄自不必说,诱惑也自不必说;当翠绿渐渐褪去的时候,这道“门”里染出的是另一种新的生命之色。不妨,再来一次自问自答吧:在这样的色彩与诱惑中,枫之物语还会讲多久呢?期待着,它会长久地讲下去,讲到地老天荒,讲到海枯石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