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灵秀女子之族:琅琊榜中靠女子支撑的滑族

2025-08-28 02:34 来源:对思网 点击:

灵秀女子之族:琅琊榜中靠女子支撑的滑族

天地造人,分阴阳男女,而灵秀坚毅种种长处,则不拘男女之分。女子亦可纵横捭阖,奇谋百智。

在琅琊榜中有一个奇特的小国——滑族,滑族是公认的软懦之族,但这只体现在滑族男子身上。而滑族女子则是聪慧,坚毅,刚硬。纵使国破家亡,亦永不屈服。

梁渝之间,区区小国

滑族是个地处大梁之北,大渝之南,是处在两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

滑族的特点是男子软弱,女子刚强。滑族男子的软弱,软弱到了使得滑族成为了公认的软懦之族。而滑族女子之刚强,不仅政务,军务由女子执掌,国破家亡之后,也是滑族女子奔走周旋,若能复国最好,不能,也要把灭亡滑族的大梁搅个天翻地覆。从璇玑公主到秦般若,两代人数十年的坚持,也是颇为惊人的毅力了。

蔺晨就曾经说过:

说起来滑族是公认的软懦民族,却只软在男儿身上他们族中的女子反而要刚硬许多,真是奇哉怪哉。”

滑族立国于乱世群雄逐鹿之时,也灭亡于诸强并国之时。

琅琊榜是一个架空的朝代(并非南北朝,但可能参考)

在原先的大一统王朝覆灭后,天下分崩离析,群雄纷纷称王称帝,僭位立国。神州被分隔为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度,经过多年的兼并,到了大梁昭平朝,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原先的许多国家灭亡,形成了大梁,大渝,北燕,西厉,南楚等大国为主,东海,夜秦,缅夷,楼漠等小国附庸的局面。

对于当年混战的局面,四姐(隽娘)说过

当时群雄林立,各自兼并,数十年间被各大国吞灭的小国就有十多个。

今日刚刚立国开朝,明日就是社稷倾覆,家破人亡,在乱世大小势力倾轧对立的时候,很正常。所以说,滑族的兴亡,只是乱世的常态而已。

但,滑族的玲珑公主,璇玑公主,秦般若等人所怀恨的,一个是宗庙倾覆,一个是昭平帝萧选的卸磨杀驴。

昭平帝与玲珑公主

玲珑公主是滑族末代掌政公主之一,与幼妹璇玑公主撑持滑族的大局。玲珑公主还懂军务,大梁赤焰军攻灭滑族的时候,玲珑公主从大梁逃回滑族,领兵抵御,最终战死沙场。

昭平帝萧选虽然最终夺取了皇位,但他并非储君,这点我早有撰文分析,不再赘述。梳理原文以及电视剧可以发现,萧选为人刻薄寡恩,多疑猜忌,但又确实能力出众,也曾心雄千古,更厉害的是他招揽人心的本事。林燮,百年帅府之子,言阙文官望族的宗子,这两个都可谓是一代人杰,都被他招揽到麾下,助他夺位,可见他的本事。

为了夺位,萧选需要足够的力量,滑族虽然小,但战力未必羸弱,又是大梁附庸,玲珑公主在金陵有些武装也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玲珑公主留给誉王的留书中说过,滑族曾经在昭平帝登基的事情上出过力,可见滑族当时确实是投入了萧选麾下。

玲珑公主也需要支持一位皇子,为滑族争取利益。滑族是小国,在大梁,大渝这些大国中,要附庸大国,而在他们所附庸的大国中,也要有实力派的支持,不然与上位者冲突,很可能引来大兵压境。玲珑公主选择了萧选,两个原因,一个是萧选是老皇帝诸位皇子中较为优秀的,虽然不受宠,但却实力强大,属于潜力股。而且萧选明显对玲珑公主有所许诺,玲珑公主留给誉王的遗书里面就说了,她错信萧选,结果萧选登基后违背诺言,还攻灭滑族。

玲珑公主不仅带滑族兵马帮助萧选夺位,事后,她入宫为妃,而且仅仅只是一个嫔位。

虽然大梁的后宫排序没有详细的说明,但大致可以知道自上往下分别为皇后,贵妃,妃,嫔。惠妃生育两子才从嫔升级为妃,而惠妃的出身极其寒微。玲珑公主身为一国公主,为昭平帝诞育了第五子誉王萧景桓,却还只是一个嫔位,这无疑是很不正常的。要知道,在第二部风起长林中,东海小国的郡主嫁入大梁,可是备受宠爱淑妃娘娘。而且,玲珑公主被封为祥嫔,可是她的身份,居然没几个后宫之人知道。就连宸妃和静妃也不知道,不然的话她们不可能瞒着祁王,靖王他们。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玲珑公主并没有入宫,而是在行宫之类的地方。这样也能解释她为什么能逃出金陵,要知道皇城是整个金陵里面护卫最森严的地方,想要潜入逃出是很不容易的。风起长林里面,天下第一高手墨淄侯虞天来,都觉得自己闯不进皇宫。实际上,别说皇宫,他就连长林王府都闯入失败了。而玲珑公主不可能比墨淄侯还要厉害吧。如果她是被安置在皇宫之外,那就比较合理了。

应当说,玲珑公主是挺具有眼光却又没有眼光的。她选中的萧选确实厉害,成功击败诸皇子,强夺帝位。但萧选登基后,原本许给滑族的利益就作废了,并且抓住滑族转投大渝的机会,派赤焰军,占其国土,毁其宗庙,宗室女子入大梁掖幽庭,男丁只怕是片骨不存了。就连玲珑公主自己,也在领兵御敌的战场上,力战而死了。

璇玑公主,智谋无双

玲珑公主也是滑族末代掌政公主之一,与长姐玲珑公主的行于军政不同,璇玑公主擅长的是智筹之术。

随着滑族的灭亡,大批宗室贵戚的女眷被没入大梁的掖幽庭,充当奴婢。正常来说,其他人或许还有机会出去,但璇玑公主却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她是滑族公主,而且是掌政公主,对于昭平帝来说,这种人太危险了。但是她实在太可怕了,在掖幽庭里面还能够召集滑族人,组建了红袖招,后来,更是成功的借夏江夫妇的力量脱离了掖幽庭。

在她的运作下,红袖招伫立螺市街,广纳八方信息,还有大批滑族女子或者是入宫为婢,或者潜入各级官员的府中。

琅琊榜故事开始的时候,璇玑公主已经逝世六年,她的事迹只能通过秦般若,秦隽娘(四姐),梅长苏,夏江和言阙等人的口中逆推一二了。

梅长苏曾经和十三先生谈及这位璇玑公主。

她师父当年在大梁境内安插的眼线人数远不止此。

宗主的意思是,璇玑公主还有其他的人没有交给她。这位璇玑公主还真是不同于常人啊,过世多年,竟还有这么大的能量。

这位璇玑公主被俘后,居然能够在掖幽庭忍辱偷生,还创立了红袖招。单是这份心志和阴诡计谋,是秦般若绝对比不上的。

璇玑公主若还在世,这京城局面只怕会更加凶险啊。

此时的璇玑公主已经去世多年,而且梅长苏本人也是智计无双的顶尖谋士,却仍然会对一个死去多年的人忌惮不已,可见璇玑公主的阴诡手段有多厉害。

璇玑公主借助夏江夫妇的力量脱离了掖幽庭之后,蛰伏于夏江的翼护之下,隐忍待机。她先是鸠占鹊巢的逼走了寒夫人母子,然后与夏江成了情人兼盟友。

资料有限,很难判断是夏江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而借重璇玑公主的智计,还是璇玑公主挑动了夏江的心弦,为自己谋划。但他们之间的政治同盟是很明显的,狼狈为奸。

贞平二十三年,那场让皇长子祁王饮鸩自尽,七万赤焰军蒙冤梅岭,百年帅府崩塌,朝堂牵涉泰半的赤焰案,就是她的手笔。

虽然说赤焰案是多方合力的作用(昭平帝,夏江,谢玉,献王,誉王等),但没有她,也不可能成功,这是夏江也不否认的。

赤焰案,影响巨大,但真说起来,不算复杂。

第一步,是勾结大渝,这点毫无疑问是璇玑公主的所为。

赤焰案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节点,就是大渝皇属军二十万大军南侵大梁。赤焰军是因为皇属军南侵,所以才擅自调动,引发了昭平帝的怀疑,也正是与皇属军厮杀数日,赤焰军才会对夏江谢玉带来的人马不设防,因为他们都以为这是朝廷所派的援兵。也正是因为数日厮杀,赤焰军已经筋疲力尽,所以才会被夏江谢玉所带的西境军轻松剿灭。

那皇属军是怎么恰到好处的在这个时候南侵,夏江又是怎么知道预先让李重心仿造求救信?答案很简单,如果说是璇玑公主勾结大渝南侵呢?大梁灭亡滑族的名义,正是滑族背叛大梁,转投大渝。璇玑公主与大渝暗有往来,并不奇怪。

第二步,贞平二十三年,也就是赤焰案当年,夏江让极擅长模仿他人笔迹的教书先生李重心,模仿聂锋的手书。这点,在天牢里面的时候,谢玉就对梅长苏说了。

李重心……的确只是个教书先生,但他却有一项奇异的才能,就是可以模仿任何他看过的字,毫无破绽,无人可以辨出真伪。十三年前……他替夏江写了一封信,冒仿的,就是聂锋的笔迹……

这封伪造的求救信上,诬陷林燮谋逆,聂锋所部被他所害。

主帅有谋逆之心,吾察,为灭口,驱吾入死地,望救。

第三步,截住林燮的说明,并将伪造的求救信上报。

第四步,就是梅岭大屠杀

第五步,清洗鸣冤的人

简单点说就是勾结大渝来犯,伪造信件,截住真情报,调兵攻打赤焰。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无论是与大渝谋划,对赤焰军行动的预判,还是昭平帝性情的把握,乃至于各路兵马的行进都必须心中有数才能做到。

成功策划这样大的一个阴谋已经足见璇玑公主的智计无双,并非虚言。在她谋划下,赤焰案的影响不必多说,祁王死后,他所主张的整顿朝纲,兴利除弊的政策都被废黜。大梁北境,西境大军损失惨重,大梁上层遭到血洗,朝政风气为之一变,整个国家十多年没有能够缓过来,后来列国围攻的时候,几乎亡国。

亡梁为祭,蚍蜉不畏

璇玑公主可能是才智过盛,所以年寿不永,赤焰案完成后六年,就心力衰竭而亡了。但是她所组织起来的滑族女众,并没有就此哄散,而是有她的高徒秦般若统帅,继续在大梁搅动风云,是要叫大梁亡国,以祭奠被大梁灭亡的滑族。

秦般若作为璇玑公主第一高徒,继承了其恩师的遗志,虽然其才智不若恩师,但殚精竭虑的经营之下,也是颇有作为。

秦般若投身誉王府为谋士,她为誉王所谋划的计策,多为阴毒之计。誉王也是因为使用的这些阴毒之计被揭露,而被昭平帝厌弃。

之所以秦般若所出的计谋,阴毒诡诈,不仅是因为她本就是蛇蝎之性,更在于她的所作所为,她要的,不是助誉王荣登九五,而是大梁风雨飘摇,国祚告终。这些毒计对大梁的伤害极大,宰白鸭影响到大梁正常的司法系统,私炮坊爆炸让民怨沸腾等等。四姐就说过,秦般若的谋划所在,秦般若也说她至少要毁了大梁。

就算最终你助誉王灭了太子,接下来再毁誉王,终究不过是弱了大梁国力,让他国渔翁得利罢了,距离我滑族复国,仍是茫茫无期。

复国无望也罢,能让大梁同样尝尝亡国的滋味,也算可以告慰师父在天之灵了。

在梅长苏扬清去秽的时候,秦般若的红袖招受到了强烈的打击,许多已经心灰意冷的滑族后裔背叛。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四姐都劝秦般若收山归隐,就此罢休了,但至死不悔,要与天一争。

般若,既然撑不下去就别撑了,趁此机会退隐,安稳度日不好吗?

四姐可以当我迂顽,但师命于我如天,虽然资质有限,难成大器,也终不会半途而废,惜此性命。

最后秦般若伙同夏江鼓动誉王举兵造反,是孤注一掷的最后一击,虽然输了,性命不保,但她也在所不惜。

秦般若手下的滑族女子们,也简直是抓之不尽一般。芷萝宫中被杖杀的小新,御史范呈湘的小妾瑤珠,甚至于太子妃柳氏的奶娘都是滑族女子,为秦般若效力。

她们就像一只只的蚍蜉,在各处挖掘,啃蛀着大梁,意图将这颗参天大树扳倒。

她们谱写了一曲悲歌,为乱世中覆灭的祖国,奏响绝唱,令人佩服。

我是秋山,读书看电视,我用我的解读,将虚构世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