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老红军“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参加了1955年授衔?
有多少“老红军“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参加了1955年授衔?
有多少"老红军"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参加了1955年授衔?
世人常道"铁流两万五",说的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的人数。可谁又能说清,到底有多少位浴血奋战的老红军,最终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改编?又有多少位,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后,活着见证了1955年那个金戈铁马的授衔盛典?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已经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南方的八省十五块游击区内,仍有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在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些散落在大江南北的英雄儿女,后来都经历了怎样的命运?他们中又有多少人,最终站在了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追寻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答案。
一、何为"老红军":革命的年代线
说起"老红军"这个称呼,还要从1934年那个金秋说起。那一年,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吹响了长征的号角。可要论"老红军"的资格,单单参加长征还不够!
1934年10月,朱德总司令在江西于都河边,将一面绣着"红军"二字的军旗郑重交到了一位年轻战士手中。这位战士名叫王尚荣,从此担任了中央红军的军旗手。这面军旗,见证了无数红军将士的生死与荣辱,也成为了划分"老红军"身份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按照革命资历的严格界定,只有在1935年10月20日以前参加红一方面军的将士,或是在1936年9月30日前加入红二、四方面军的同志,才能被称为"老红军"。这个时间线的划分,背后有着特殊的意义。
1935年,在贵州遵义的一间青瓦房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后不久,中央红军改组为红一方面军。而这个"10月20日"的时间节点,正是红一方面军完成整编的日子。任何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加入的战士,即便同样经历了长征的艰险,也不能被称为"老红军"。
红军的序列中,还有一支特殊的力量——陕北红军。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万里长征,但在1935年9月30日前就已经在陕北根据地浴血奋战。刘志丹、谢子长等将领领导的这支队伍,同样被纳入了"老红军"的行列。
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杨靖宇、赵尚志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也有着"老红军"的特殊地位。只要是在1936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的抗联战士,同样被认定为"老红军"。
更让人动容的是,在大别山、闽浙赣、湘鄂西等地区,还有许多游击队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枪。这些在1936年9月30日前就投身革命的游击队员,虽然没能与主力会合,但他们的"老红军"身份同样得到了认可。
这些时间节点的划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正如新中国成立后离退休政策的区分一样,1949年10月1日这条时间线,将革命干部分为了离休与退休两类。同样的道理,这些精确到天的时间节点,也成为了区分"老红军"的重要标准。
二、主力红军的血与火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河畔出发时,整编人数高达八万六千余人。这支铁流大军,即后来的红一方面军,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还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可谁能想到,仅仅在湘江一战,就损失了近五万将士。
在湘江战役中,发生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红军三十四师一位姓龚的战士,在掩护主力渡江时身负重伤。他拖着伤躯爬到一处山洞,靠着野果和山泉活了下来。整整三年后,这位战士才辗转打听到红军主力的消息,最终在1937年重返部队。这样的故事,在红军长征途中并非孤例。
红一方面军翻越了雪山,穿过了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时,仅剩七千余人。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雪山上,战士们常常是一个拉着一个,组成人链前进。草地里,饿急的战士啃树皮充饥,有的甚至把皮带煮烂了吃。
而红二方面军的历程同样令人动容。1936年7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从湘西开始长征。这支部队原本有一万七千人,一路北上,与敌人周旋。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在长征途中不但没有减员,反而发展到了两万余人。这是因为沿途有许多贫苦农民和进步青年参军入伍。
但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红四方面军的西征悲歌。1936年10月,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四方面军主力约两万一千人,奉命组成西路军,向新疆方向挺进。他们在河西走廊遭遇马家军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最终能够突围回到陕北的,只有数千人。
1937年春,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红军战士被打散后,被当地回族群众救下。这位战士在群众家中养伤期间,教会了他们很多实用的农业技术。后来这个村子里的年轻人,有好几个都参加了八路军。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早在1935年,刘志丹就率领陕北红军开创了革命根据地。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多,只有三千余人,但他们对陕甘地区的局势了如指掌,为后来到达的中央红军提供了重要支持。
等到1937年全军改编之际,红一方面军约有七千二百人,红二方面军一万人,红四方面军余部一万二千人,再加上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共六千四百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随后的八路军改编中,这些幸存的"老红军",成为了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
三、隐藏在民间的抗争
当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路时,在南方的八省十五块游击区内,还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着革命斗争。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样是红军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春天,在闽西上杭县的深山老林里,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当地的游击队找到了一位失散的红军战士,这位战士名叫李德明。他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中央红军已经开始长征。游击队立即召开会议,决定就地坚持游击战争,为主力红军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在赣南的山区里,留下了许多这样的游击小组。他们白天化装成普通农民,晚上则开展军事行动。有一个游击小组只有七个人,却在当地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地下交通站,为往来的红军战士提供帮助。他们在茶壶里藏情报,用竹筒传递信件,甚至把重要文件缝在衣服夹层里传递。
浙江天台山区的游击队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利用当地的宗族关系,在各个村寨之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情报网。每当敌人来扫荡时,游击队就能提前得到消息,及时转移。这个情报网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后来新四军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区,有一支特殊的游击队。他们大多是红三军团留下的伤病员,总人数不过三十多人。这支队伍采取了一个独特的方法:他们把队伍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轮流活动。当一个小组在行动时,其他两个小组就隐藏起来休整。这样的战术,让敌人始终摸不清他们的真实实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别山区的地下党组织。他们在每个乡村都发展了秘密交通员,这些交通员大多是普通的农民。他们把情报藏在挑担的箩筐底下,或者缝在鞋垫里,就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信息。有一次,一位老农挑着一担红薯过检查站,实际上那些红薯下面藏着重要的军事情报。
在闽东地区,还有一支特殊的民间支前队伍。他们大多是妇女,被称为"送饭队"。这些妇女每天装作给自家男人送饭,实际上是为游击队送情报和补给。她们编织了一套独特的暗号:不同的饭盒摆放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信息。
这些隐藏在民间的抗争力量,最终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成为了组建新四军的重要基础。根据统计,仅在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就有超过五千名游击队员参加了新四军的改编。这些常年坚持在敌后的战士,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改编大潮中的新生
1937年8月,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的一间土窑洞里,朱德总司令签署了一份重要文件。这份文件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就在这一天,近三万名"老红军"开启了新的征程。
这次改编绝非简单的换装或者改名。在晋东南黎城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老红军战士换上了新军装后,把自己的红军服小心地叠好,用一块布包起来。他对战友说:"这身红军服见证了咱们走过的万水千山,得好好保存。"这样的情景,在各个部队都曾出现过。
八路军的改编工作按照原有建制进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改编为115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120师,红四方面军的部分改编为129师。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改编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安排。比如,有一些老红军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军事学校,担任教官。他们的使命是培养更多的革命军事人才。
在华中地区,新四军的改编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37年12月,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小镇上,一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的部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一位参加改编的老战士后来回忆说,当时有位游击队长带来了一面保存了三年的红军军旗,这面旗帜后来成为了连队的珍贵纪念。
新四军的组建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现象:许多原本分散在各地的游击队,通过不同渠道陆续找到了组织。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山区,有一支十几人的游击小队,在得知新四军组建的消息后,徒步走了十多天,终于找到了新四军的驻地。
特殊部队的改编也值得一提。东北抗日联军虽然没有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的改编,但他们选择了另一条特殊的道路。1940年,在苏联境内的一个训练营里,来自东北各路抗联的七百余名战士进行集中整训,为日后反攻东北做准备。
在琼崖岛上,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当地的红军游击队始终保持独立建制。他们组建了七个小支队,每个支队不过六到十人,却控制了相当大的活动区域。这支特殊的武装力量,为后来解放海南岛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编工作完成后,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许多老红军都被分配到了新建立的连队里,担任骨干。在一份当时的统计材料中显示,仅115师就有超过两千名老红军担任排以上干部。这些经验丰富的战士,成为了部队继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授衔盛典与历史见证
1955年9月27日,北京怀仁堂内灯火通明。这一天,第一批授予军衔的将领齐聚一堂。在这些接受授衔的将领中,有一位特殊的老红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是红军时期的一名普通通讯员,经历过长征,在战争年代九死一生,如今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在这次授衔仪式上,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值得一提。一位参加过遵义会议的老红军将领,特意带来了一件在长征途中保存下来的红军军装。这件军装上还留着当年草地上的泥渍,成为了见证这历史性时刻的特殊物件。
授衔标准的制定也颇有渊源。当时有一个重要原则:红军不下校,抗日不上将。这条标准的背后,体现了对老红军的特殊关照。在一份档案记载中显示,仅在第一批授衔的将领中,就有超过八百名老红军获得了将军军衔。
但并非所有老红军都获得了高级军衔。在山西太行山区的一个村庄里,有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最终被授予了上尉军衔。当地群众经常能看到这位老战士穿着整齐的军装,给年轻人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
1955年的授衔大典还记录了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位曾在湘江战役中负伤的老红军,在授衔仪式现场见到了当年救助过他的战友。这位战友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将军。二十年前的生死之交,在这庄严的殿堂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在这些获得军衔的老红军中,有不少人的经历令人动容。比如有一位女性老红军,她在长征途中负责野战医院的工作。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她用简陋的医疗器械救治了数百名伤员。1955年,她被授予了大校军衔,成为了第一批获得高级军衔的女性军人之一。
授衔仪式结束后,这些老红军将领各自奔赴新的岗位。在青海的一个边防连队里,一位刚获得将军军衔的老红军主动请缨,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这位将军说,既然是红军出身,就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
统计显示,在1955年获得授衔的军官中,约有四千多名老红军。他们中有的继续在部队服役,有的转入地方工作,还有的被派往各军事院校担任教官。这些亲历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红军的光荣传统。
-
- 回忆2012年台湾第四十九届金马奖
-
2025-08-15 03:07:40
-
- 每天了解一个国家—莫桑比克
-
2025-08-15 03:05:26
-
- 林乎加在两年时间里担任三直辖市的领导
-
2025-08-15 03:03:10
-
- 石头剪子布!全陪、地陪与点陪,究竟谁会取代谁?
-
2025-08-15 03:00:55
-
- 【劳模风采】林志伟:2020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2025-08-15 02:58:39
-
- 又一批美妆白牌“顶流”消失
-
2025-08-15 02:56:24
-
- 黎明前的“暗战”——记平津战役中的隐秘较量
-
2025-08-15 02:54:09
-
- 小鹿正式25岁啦,鹿晗美图合辑翻一翻!
-
2025-08-15 02:51:54
-
- 孔子弟子有多少?都是谁?《我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观第54讲》
-
2025-08-15 02:49:39
-
- 存活近5亿年的“蓝血生物”,近年竟开始濒临灭绝?
-
2025-08-15 02:47:24
-
- 北镇老建筑丨北镇庙,始建于隋,扩建于明,现存最完整皇家镇山庙
-
2025-08-15 02:45:08
-
- 我73年当兵时,内急冲进旱厕撞见姑娘正在方便,她让我赔一条裤子
-
2025-08-15 02:42:53
-
- 蒙古弯刀为什么被称为冷兵器之王?
-
2025-08-14 02:27:08
-
-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高楼多吗?
-
2025-08-14 02:24:51
-
- 雄安新区2025房价走势《重磅》
-
2025-08-14 02:22:36
-
- 中老年网名,高级质感微信昵称,内涵有深意,重阳节送给特别的你
-
2025-08-14 02:20:21
-
- 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逝世,代表作《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
-
2025-08-14 02:18:05
-
- “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在海阳一中拉开帷幕
-
2025-08-14 02:15:50
-
- 陈雅伦:美艳娇媚,颜值不输关之琳
-
2025-08-14 02:13:35
-
- 崔雪莉《real》与金秀贤合作,韩国本土爆红
-
2025-08-14 0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