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紫砂宗师顾景舟的传奇一生

2025-08-02 20:38 来源:对思网 点击:

紫砂宗师顾景舟的传奇一生

1915年10月18日(农历乙卵九月初十),顾景舟出生在宜兴川埠上袁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上袁村位于丁蜀镇北侧,因制陶历史悠久,高手辈出,同时“家家捶泥、户户制陶”,上世纪90年代初改名为紫砂村。历史上的壶艺高手如陈鸣远、邵大亨、程寿珍等都出自此村。明代《邵冶山诗抄》收录七律《上袁·赠吴阿坤》:“村外清溪溪上村,夕阳山脚老柴门。瓷壶身价今谁重?名手交推吴阿坤。”诗中所赞的吴阿坤就是道咸年间上袁村的位民间壶艺高手。

顾景舟,原名锦洲,又名景洲,号瘦萍、曼晞、壶叟,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陶瓷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宜兴市政协常委、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研究所名誉所长。1948年秋天,取意愿作艺海中的一叶小舟而易名景舟。他曾这样解释说艺海一舟,即是让自己的命运随着艺海的一舟而搏击,不停息勇往直前。一点一滴尽入景,浩瀚艺海一小舟。由于家庭的缘故和社会环境变故顾景舟一生的经历都与紫砂壶血肉相连,密而不分,他用自已的劝奋和努力,在广阔的砂海中迎波逐浪,扬帆前行。

少幼的顾景舟被送到当时蜀山最好的县立第六高等小学,苦读四书五经,兼修西学诸科。他的父亲顾炳荣虽然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古训,认为读书有知识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最好方式,但出于家道中落无力供奉的原因,顾景舟小学毕业后,顾炳荣做出了让儿子辍学的决定。这看似不近人情的无奈之举,使得世上也许少了一个苦读圣贤之书的知识分子,却为紫砂艺术留存下了一位举世无双的旷世奇才。

顾景舟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间所学的传统国学和英文、日文、数学、中外史地等科目,却让他掌握了众多的基础学识。同时顾景舟一生都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研习方法,使得他的文化功底丝毫不逊于那些饱读诗书的学界同辈。顾景舟曾经多次谈过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三心”观点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也不是固有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所谓学到老学不了。一个人必须要有爱心、虚心和信心:爱就是要爱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做一样怨一样,如果那样将一事无成虚心就是要学习,学习人家的长处,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信心,就是做每件事都要有信心,有了信心,没有办不好的事。

顾景舟也曾经向到访的《无锡日报》记者许元强阐述了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的关系,以及他对“匠”和“师”的理解艺术素质离不开文化素质。想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就一定要提高文化修养。没有高深的文化素质,只能成匠,不能成师

1932年,年仅17岁的顾景舟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壶制坯。从此以后,顾景舟开始了他以紫砂终生为侣、不离不弃的传奇一生。1979年在接待香港罗桂祥访问宜兴紫砂厂的座谈会上,64岁的顾景舟回忆道:“我们祖辈都搞紫砂,我的祖母是我的启蒙老师。”

学艺中的顾景舟曾得到同乡制壶艺人储铭的特别关照,据说储铭被顾炳荣以“客师”的身份请至家中,教授顾景舟制壶技艺,因此,现在壶界通常都把储铭视作顾景舟的师傅。但在顾景舟生前被问及此段经历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否定的。究其原委,我们认为,或许顾景舟和储铭之间没有举行过正式的拜师仪式,而这一看似“形式”的仪式却是过去老辈艺人最最看重的一条标准。

在紫砂的创作过程中,造型可以重复,细节亦可以被模仿,但形制的流畅和气韵的贯通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流畅和贯通是作者人生阅历、情感跌宕的再现,是作者文化素养、扎实功底的体现,是作者心有余裕、从容大度的表现。晚年的顾景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艺术生涯:从事于每种艺术的人都是三部曲,早年仿,仿历史上的名作,画家是这样,书法家也是这样;中年创,中年有了基础以后,开始创作晚年如何去变。我本人也不例外,我也是通过这样的三部曲。

因此,通常人们会从“早年仿、中年创、晚年变”这样的角度去概括总结介绍顾景舟的一生。但是,我们经过研究发现,“仿”、“创”、“变这样的字眼往往更多地让人关联至作者作品的个人风格,其实,从作品的风格和制作技艺来讲,顾景舟在年轻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中年直至晚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如果机械地使用这九个字来概括顾景舟的一生,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不少误解。因此,我们认为顾景舟的人生同样存在着三部曲,但不是作品风格的变化,而是时代与经历的变化。

顾景舟的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剧烈动荡,经历过新中国初创时期的百废待兴和“文革”狂风中的冰冷萧条,同样也经历了拨乱反正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春天和改革开放后紫砂行业的爆发式急速上升阶段和全面兴盛的局面。可以说,顾景舟艺术生命的轨迹,是随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曲折历程而不断发展前行的,其作品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形成以及艺术生命的延伸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学艺谋生”、“传道授业”和“开宗立派”,大致可以概括为顾景舟艺术生命的三个部分。